富宙号

儒林外史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文/来源:高楼避愁

巜儒林外史》以反对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并且旁及当时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为内容,揭露出当时士子们热中于科举,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

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且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生于农村,天文地理纪史上的大学问全都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交往。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在作者看来,文人学士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巜儒林外史》开篇通过周进、范进中举的前后悲欢,揭示出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人的心灵,以及文人们热中科举的原因。

六十岁的周进未中举之前,不得不卑躬屈膝,忍受着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科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鸡骨头、鱼刺、瓜子壳"。后连教馆之职也失去了,只好给商人记帐。当他一见贡院号板,便禁不住万感俱发,一头撞去,哭得死去活来。当商人们答应替他捐个监生时,竟爬在地上磕头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多次的老童生,发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只得抱了正在下蛋的母鸡到街上去卖。听到中举的消息,起初不敢相信,接着"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老丈人的一纪耳光后才清醒过来。从此他就"平步青云",有许多人来奉承他,不到三个月,田产房屋、奴仆丫鬟都有了。

由此可见文人们热中科举,目的是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科举制度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也就成了文章的正统。

小说中热中科举的人远不止周进、范进等人物,如冯二先生、鲁编修、匡超人等等。作者以辛辣的笔触,深刻地刻划出这些不同经历,不同情况的文人学士热中科举的典型事例。通过一连串人物的活动,揭示出八股文、科举制度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青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坏人。

小说中还写了一批考取了科举的文人学士,他们当官则为贪官,在乡间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王惠当了南昌太守,一到任就问:“地方人情,可有什么出产?词讼里也略有些什么逼融?"他不会忘记的则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合城的人,无不知道太守的利害,睡梦里也是怕的”。汤知县为了表示“清廉”,竟然枷死了向他行贿五十斤牛肉的回族老师父,引起回民鸣锣罢市。彭泽县两只盐船被抢,告到县里,反而挨了知县二十大板。这些官吏凭着科举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贪腐狠毒,蛮横成了这些人的共性。那怕是不作官,他们也能以贡生,举人的特权,通过同学或师生关系,勾结官府,鱼肉人民。

小说用了大量篇幅刻划"假托无意功名,自以为清高"的人物。他们大都是以风流名士自居的读书人,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娄三公子、娄四公子因功名失意,满腹牢骚,回到家乡自命为少年名士,把那些假名士、假高人、假侠客尊为上宾,结果落了一场没趣。很多斗方名士靠胡诌几句诗,沽名钓誉。医生赵雪斋,开头巾店的景兰江、盐务巡商支剑峰也假托名士,趋炎附势。作品通过这些所谓的诗酒风流的生活招摇撞骗的行径,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封建文人们的生活真实面,描述了科举制度给社会造成的后果,揭示了儒林群丑的丑恶面目。

小说还揭示了当时太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maliang853@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zdnw.com/tgfx/547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