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玉环杨国忠”之名,起兵叛乱,叛军直指长安,“安史之乱”爆发。
第二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国舅杨国忠等逃亡蜀中,行至马嵬驿(即马嵬坡)时,大将陈玄礼提出处死国杨国忠与杨贵妃,以此安定军心、稳定国运。

重兵哗变之际杨国忠被乱刀杀死,面对楚楚可怜的杨贵妃,唐玄宗始终难下杀令。

但陈玄礼和一众禁军认为,安史之乱由杨氏而起,留她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国家的安危全系在她一人身上。面对国运和悠悠众口,高高在上的黄帝也不能任意妄为。最终,唐玄宗下令将杨贵妃缢于马嵬驿佛堂前的梨树下。

到这儿,杨贵妃的最终归宿,在正史记载中画上了句号,但后人在别的文字资料中发现,杨贵妃并未死在马嵬驿,而杨贵妃的命运归宿究竟如何?通过文献资料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得出四种答案。
一、被缢于马嵬驿佛室前的梨树下

在《旧唐书·杨贵妃传》、《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乐史所著的《杨太真外传》以及唐代翰林学士李肇所撰写的《唐国史补》等等一系列正史中,均有相关记载。
《旧唐书·杨贵妃传》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资治通鉴·唐纪》中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
《杨太真外传》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唐国史补》载,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现在也常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为准。
二、血溅马嵬驿

我国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陈寅恪先生,曾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
基于陈寅恪先生这一观点,以及乐史所著《杨太真外传》中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那也可以理解为李肇在撰写《唐国史补》时,关于杨贵妃缢于“佛堂前梨树下”的说法大概也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关于杨贵妃可能死于乱军的说法,在当时诗人的笔下也可见到。
杜甫《哀江头》所写:“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一句,可推测杨贵妃为血溅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的《过马嵬》、《过马嵬二首》中所写“托君休洗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死于兵刃情景。
杜牧的《华清宫三十韵》也写到:“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
张佑的《华清宫和社舍人》中有“血埋妃子艳”一句。
温庭筠《马嵬驿》中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也表明杨贵妃是血溅马嵬驿。
三、并未死于马嵬驿
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后,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
结合当时马嵬驿“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君王掩面救不得”的情形和《长恨歌传》中“使人牵之而去”的描述,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应当是被使者牵去藏匿远方,《长恨歌》里“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一句,更道出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时连尸骨都找不到的情形,这不是暗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么?
四、逃亡民间东渡日本
除正史记载,坊间还流传着杨贵妃的婢女代其被缢,贵妃在离开马嵬驿后一度逃亡民间,最终东渡日本的说法。这看似荒谬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呢?
我国民间传说:禁军主帅陈玄礼不忍杀死杨贵妃,在与高力士密谋后,由侍女代其死去,高力士向将士们展示的贵妃遗体其实是死去的侍女,真正的杨贵妃由陈玄礼亲信护送南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从扬州出海东渡日本。
日本民间传说: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杨贵妃和她的侍女东渡日本,于山口县油谷町久津的“唐渡口”上岸,而上岸不久杨贵妃就去世了,当地人把她安葬在日本古寺“二尊院”后面,一个往西看得到大海、能够遥望故国的高坡上。这一说法在日本作家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有相似的故事出现。
但我个人认为,这一说法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难以实现,因为当时的航海技术尚未成熟,同一时期的鉴真和尚曾耗时11年屡遭磨难才最终东渡日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杨贵妃想要迅速、安全东渡日本的可能性很小,或许这一说法,寄托了后人对于这位美人最终归宿的的美好想象。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