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一位诗仙,一位诗圣,他们取得的诗歌成就是我国古代不可逾越的高峰。那么为什么他们无法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呢?
简单地说,唐宋八大家根本不是从诗歌创作成就的角度评选的,而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位著名散文家的合称,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那么,这场古文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革了谁的新。原来在唐朝之前,尤其是南北朝时期,文坛盛行骈文,骈文就是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由此可见,骈文在当时的地位是很高的。
好了,大体时代背景就是上述的样子。但是为了凸显小编的博学多才,小编情不自禁地接着装一下: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之辩。据刘勰《文心雕龙˙综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其以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
文笔分裂后,散文就成为和骈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到了唐朝时,人们愈发觉得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于是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搓;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这一次,挽转文坛、诗坛颓风的使命落到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身上。由他们掀起的诗文革新运动的浪潮,就文的方面来说,是直接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的,也可以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所以在文学史上,也常常连称为唐宋古文运动。宋代的古文运动不再标举学习先秦两汉而主张直接取法韩愈,如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就认为,“学者当止于是而止尔”。这也说明了宋代散文与唐代散文一脉相承的关系。宋代的散文作品,更多地朝着“文从字顺”的方向发展,比韩、柳的古文更进一步缩短了与口语的距离,因而更有利于表情达意,也更为人们所容易接受。
明代的朱右曾将韩愈、柳宗元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作品合编为《八先生文集》,后来茅坤又继之编选了《宋八大家文钞》,从此,“唐宋八大家”便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写作散文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