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雷钟哲
如今,农村新生代青年的生育观念与父辈的生育观念明显不同,其生育意愿有了更多因素的考量。其中,年轻人生育意愿变得谨慎,很大程度上和生育成本有关。
这个观点,是长期关注婚姻家庭问题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李永萍在一篇《田野调研》中得出的结论。她观察到,在农村,80后和90后父母对子女教育更为重视,他们会将孩子送到乡镇乃至城里读初、高中,租房陪读、买学区房等现象由此产生。她粗略计算过,加上房租、生活费、兴趣班学费等,一位母亲带一个孩子在乡镇、县城陪读一年的开销在两万元以上,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
一年两万元仅是生育成本中的一项,还不包括婚姻成本,要是婚姻成本中还有天价彩礼,就不但会给年轻人自身增加了不堪重负的焦虑,还必然消减他们生育的愿望。有网友调侃说,生两个儿子就像“汇丰银行”,养太多儿子真的会(汇)疯(丰)掉的。虽是调侃,但诙谐中含有泪水、幽默中不乏难堪,释放出焦虑的气息。
这些年,我国人口发展面临转折性变化,总人口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出生人口持续走低。长此下去,就无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带来的挑战和风险。为此,多地政府部门及时调整生育政策,制定并出台生育补贴措施,开启“发钱鼓励生娃”模式,传递出应对生育率下降的积极信号。
“发钱鼓励生娃”是好事,但生育成本这个问题也不能忽视。毕竟,当婚姻成本、抚育成本、教育成本这些生育成本要素居高不下时,恐怕很难真正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为此,社会应反对“高价彩礼”,形成索要“高价彩礼”可耻的社会氛围。既要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推动乡村新风的形成,又要有法规制度的介入,用跟进措施确保《民法典》“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法条的落实,杜绝事实上的买卖婚姻。
此外,发钱鼓励生娃,也要算清生育账,做到心中有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育成本自然也有所差异。补贴少了,隔靴搔痒、难起作用,补贴多了,国家难以承担也缺乏公平公正。所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让补贴真正发挥推动作用,就要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拿出符合实际的到措施,真正将生育补贴落到实处,补到每一个家庭的心坎里。当然,社会也应共担生育成本,用人单位要主动承担、积极履行家庭友好、女性友好、生育友好的社会责任。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